好文章...


因為學教育的關係,
常常都被問:到底要怎麼教小孩?教什麼最重要?
一方面是自己一直以來對什麼事情都是抱持老莊無為、順應自然的思想傾向;
一方面,學了將近六七的教育,再加上斷斷續續幾年的教學經驗使然吧,
面對那些充滿期待、等待接收操作步驟的滿臉急切,
我的反應常常是一點也不專業,
呆呆地傻笑著,說,要看每一個孩子的本質啊…
然後呢?
然後,順應他的本性,循循善誘啊。
???
我知道,這不是那些臉龐期待中的答案,我得到的也不會是想像中的專業評價。
其實我一點都不會覺得跳腳,認為那是不懂專業,那是揠苗助長,
畢竟都是自己的孩子呀,
誰都想做什麼都是爲孩子好的。

於是我才明白,有很多看似不可理解的現象,
其實原本都是出於愛,出於真心,
而既然懂得一點什麼的人,
所能做的也不只是跟這個現象抗議對立,甚至嘆息失望;
我想談的是一些,
關於我也繳了那麼多的學費去學教育,也的確學到的一點點東西之後,
我對孩子該學些什麼,該怎麼學的看法。

對我來說,孩子最應該學習的,是自信、尊重以及美感。

善惡論各對孩子的本性有一番見解,
而其實不管是善是惡,這些論點對於教育的本身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善。
也就是,教育的功能與目的就是
面對性善,教化撫育,使其善良的本性茁壯成長;
面對性惡,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使其惡性盡去,長成健康正向之全人。
所謂全人,就是一個人全方面的完整發展成熟,
而不只是任何一個單一面向的學習成長,
用這樣的觀點去看我說的三件事:自信、尊重、美感;
以及一般所關注的道德品格、知能技能;
又或者是幼稚園最愛說的問題解決能力,其實都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面向而已。
因此這三件事情其實不可能拆開一項一項編成課程教給孩子,
也難以個別用一種教學方式就能夠達到理想的目標,
那樣的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地學習到什麼。
因為這三件事情,在我的想法中,其實是「愛」的一體三面,
自信、尊重與美感,都必須以愛為出發點作為教育的基礎與最終目標,
既然是一個完整個體的不同面,
就不可能拆開來分科教學;
實際上,當我們帶著孩子一起爬樹,帶著孩子坐在粗粗壯壯的樹幹上吹著涼風,
他就得到了對自己爬樹能力的自信、尊重大自然,以及欣賞大自然美景的經驗,
即使不談一句道理,孩子也正在學習屬於他自己的學習。

在做法上具體而言,
我認為應該回到父母、師長,甚至每一個成年人的自我學習上面,
這是一種教育環境,社會價值,以及家庭風格的塑造。
重點不在教孩子做些什麼事情,
而是爸爸媽媽老師們自己如何去做這些事,還有和孩子一起做了什麼事情。

先從自信講起,
自信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
在孩子成長學習,以及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面對自己,這是一種能力,
信念的影響真的大於我們所能理解,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不相信自己做得到,將影響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學得好。
面對他人,這是一種態度,
我們都喜歡有適度自信而懂得謙虛的人,
自信,反應在人際關係上,也代表一種對他人的信任,
對自己信心不足的人容易猜疑,也長因此而失去可以貢獻自己能力的機會,
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相信愛可以成功地培養孩子的自信。
從小我就很喜歡畫畫、作東做西,
特別是當我做好了以後,總是迫不及待地拿給爸爸媽媽看,
每一次,真的是每一次,他們看到了都會又驚又喜,
誇我這裡畫得多好,那個神情畫得多生動,還互相討論我的作品,
我在一旁又是開心又是不好意思地,
如果我沒長耳朵,嘴巴可能就會笑得整個裂開到後腦杓了。
學了幼教之後,我覺得我爸媽真是高招,
那時候居然就懂得用鼓勵讚美來教育小孩!
然而,即便到了現在,
我還是會習慣性地在完成了每一樣作品之後拿給他們看;
爸爸媽媽的反應居然還是跟小時候一樣,滿心歡喜地稱讚,還要我好好收著。
我已經大了,不是孩子了,自己身為老師,
我看得出來,那已經不是鼓勵讚美,而是發自內心最真實摯切的欣賞喜愛,
那是父母對孩子真心的肯定,與深厚的愛,
在我心底長大的,是對自己的能力,擁有健壯不輕易搖動的信心。

當然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愛的確是無庸置疑,
對孩子有無比的疼愛與肯定,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這時候,就不能不談「尊重」,
尊重,是一種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對待世界的愛。

尊重跟禮貌的不同是,
尊重是一種結合心念、思考反映在態度上的表現;
而禮貌若非發自於內心,便成為一種技術。
禮貌是我們常常在要求孩子的,
我們要孩子會在適當的時機說請謝謝對不起。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禮貌可以說是尊重的一種表現;
但誰都可以感受到尊重絕對遠遠超過於禮貌這件事情。

談尊重,我想從尊重生命談起。
我在幼稚園實習的過程中,最常覺得棘手的教學是生態觀察,
因為我總必須在導師主張讓孩子抓昆蟲回教室觀察,
以及生命尊重之間先為自己找到一個平衡點;
因為被抓到的昆蟲很容易因為孩子一時的興奮,或是抓回教室後不知怎麼照顧而死亡,
通常也沒有與孩子多做生命教育的討論,就把屍體處理掉了。
而我不是很能認同這樣的教學引導與處理方式,
在與導師討論過後,她很開明也專業地謝謝我及時告訴她我的想法,
並隨即安排一連串的討論,
和孩子共同討論「為什麼抓蟲子?如果你是蟲子,會有什麼感覺?」、
「蟲子想飛想回家,我們又想觀察它的話,該怎麼辦?」、
「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認識昆蟲?」…;
學習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做法,
孩子的善良與易感馬上反應在行為上面,
他們找昆蟲圖鍵看,他們小心翼翼,他們提醒彼此溫柔對待昆蟲植物。
他們學到了尊重,這種子已經種下,
在面對各種人事物,能學習設身處地為對方思考體諒;
而不僅是流於適時會說請、謝謝、對不起的表面禮貌,
這便是在盧梭自然主義中的主要內涵之一:由內而外的思考以致於表現,
被禮節規則制約的行為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美感是近幾年來才流行起來的議題,
這裡要說的,並不是要孩子都成為藝術家,
或是要有什麼樣特別的藝術專長。
關注的是,孩子能不能被感動?能不能靜靜地去欣賞?
能不能擁有敢於、也善於創造的能力。
美感其實包含了很多的能力:
欣賞的能力、感動的能力、觀察的能力、創造的能力…等;
除了能力之外,能接觸感受美,本身就是一種心靈的放鬆、提升甚至治療,
對於情緒、心性與人格的發展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我自己也很愛看各種討論美感、美感教育的書籍文章,
蔣勳老師是其中一位,他這幾年來對美感教育不遺餘力的推動先不談,
看他的書,就是一種豐富的體會。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同,是因為他一直提倡的一個概念:
美感就存在於生活之中;美,是對於生活、對於生命的愛。

能夠去用美感受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情、把生活過得美的人,
一定也會是熱愛生命、認真過生活的人;
當我們和孩子能夠在山谷中,
靜靜地欣賞著一隻蝴蝶停在花蕊上,伸出牠的長吸管啜飲花蜜,
然後輕輕拍著花瓣一般的翅膀翩翩飛舞;
這對孩子來說,便是一種最好的美感學習經驗,
因為這是一分帶著愛的記憶,將儲存在他的生命之中,
作為他能夠愛、能夠感動的泉源。

說了這麼多教育大道理,對我來說真是不容易。
我一直都秉持著,教育也好,過生活、做工作或是人際相處什麼都好,
我們永遠不可能有完全知道該怎麼做「才對、才好」的當下。
最重要的是心念與態度,
只要秉持著正向堅定的心念,時時提醒自己抱持尊重的態度,
並且能夠細細感受週遭、能關懷、能被感動,
我一直相信,這樣就會一直往對的方向走。

當教育的政策只把眼光放在懲罰的形式、字眼上面,
而媒體又拿來討論三天三夜不厭煩,甚至只往這些教育政策上聚焦,
試圖引發社會討論關注。
老實說,我真的很擔心,也很難過,而且不明白;
不明白:
當我們面對教育這樣一個足以作為一個國家的基本國力與國防武器
的議題時,怎麼會是如此?
我們的心念是什麼?態度是怎麼樣的?
而我們又正在走向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

當我明白,
教育的大環境也許還需要時間慢慢拖著它沉重的步伐轉向正確的方向,
只有失望與沮喪並不能有什麼幫助。
當我們轉回頭,面對孩子時,
自己才是第一線,才是真正推動教育前進的改革者,
也許試著這一次不用綁著頭巾,帶著孩子衝鋒陷陣想在夾縫中奪得勝利;
也許試著放輕鬆,不看跑在前面的人,低下頭好好看著自己的孩子,
思考在孩子與自己之間,以及孩子一路長大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答案也許有很多,
但我想絕對不應該是外文能力、特殊才藝、或者珠心算檢定合格,
如果你的答案是「愛」,
那就剛好跟我想的一樣了。



info from   http://www.wretch.cc/blog/tintincho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echi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